閱讀次數: -次 發布時間:2019-05-16
傳統的焙燒法主要是指綠礬焙燒法,是將硫酸亞鐵經過高溫煅燒制得氧化鐵紅。該法由于產生的SO2和SO3嚴重污染環境,只適合于小規模生產。此外,還有鐵黃、鐵黑煅燒法。孫本良等發明了一種利用化工行業產生的廢鐵泥作為原料生產氧化鐵紅的方法,該法主要包括篩分、磁選、煅燒等幾個工藝過程,其爐尾廢氣中的粉塵經過除塵器收集后既可以用做后續產品原料,又能凈化空氣,從根本上解決了常規生產工藝產生的廢氣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李東平等利用檸檬酸鐵經研磨過篩(71~80 μm),然后放入坩堝電阻爐中,在300 ℃煅燒2~3 h,即得到納米級純態γ-Fe2O3晶。邱春喜等用Fe(NO3)3·9H2O和NaOH固體在瑪瑙研缽中充分研磨,利用固相化學反應直接制備生成固相產物,再用二次蒸餾水和乙醇交替洗滌3次,抽濾后自然干燥,得到粗產品,然后將此粗產品置于馬弗爐中煅燒,即可得到α-Fe2O3 納米級微粒。
焙燒法制備氧化鐵工藝流程簡單,操作方便,但該方法能耗高,產品純度較低,高溫熔燒容易引起晶體團聚,所得粉末分散性差。